? ? ? ?患者廖女士51歲,是永州市江華縣人,上腹部反復疼痛了三年,始終沒有好轉。由當地醫院轉至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CT檢查發現,廖女士胸腔及腹腔內臟全轉位,膽總管多發結石,還伴有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急需手術治療。
? ? ? ?主刀醫生吳新軍醫師,郴州市第一醫院肝膽外科主任醫師,工作30余年,首次遇見全部內臟轉位膽管結石患者。
? ? ? ?吳新軍主任介紹:“膽管就像一顆樹一樣,俗稱“膽樹”,膽總管即為樹干,肝內膽管即是樹枝,內臟反位手術難度非常大”。全內臟反位的患者又稱“鏡像人、鏡面人、鏡中人”,即心臟、肺臟、橫膈、肝臟、脾臟、膽、胃、腸等器官的位置與正常人相反,心臟、脾臟在右邊,肝臟位于左邊,心、肝、脾的位置好像是正常臟器的鏡中像。目前,醫學上對“鏡面人”現象的成因還沒科學定論,有醫學專家認為,“鏡面人”是在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內臟應該由左逆時針方向轉向右側過程中停止發育,與父母體內基因的一個位點同時出現突變有關,十分罕見,其發生幾率大約為百萬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鏡面人”一旦患病,臨床所表現出來的體表病變部位與正常人完全相反,醫生如果不知情照常規判斷的話,極有可能會誤診。
? ? ? ?廖某的鏡面屬性讓手術醫生在使用和操作腹腔鏡時難度劇增,吳新軍主任召集團隊成員彭欣然、侯外林副主任醫師研討手術方案。“為鏡面人做手術,極大地考驗了術者的逆向思維能力,臟器的反位使取石手術難度和手術風險都增大。醫生的手術習慣、技巧等也都要跟著一起‘轉位’。”吳新軍主任說,他們針對廖某的特殊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由于全內臟反位,手術切口位置須作相應調整,操作時要注意內臟位置的“鏡像”改變,必須非常仔細和耐心才能順利完成手術。
? ? ? ?經過術前充分評估、預判,并反復模擬練習后,手術于9月3日進行。由吳新軍、彭欣然、侯外林等組成的手術團隊,通過腹部4個直徑5~10毫米的小洞,精準切除膽囊及切開膽總管,從患者體內取出五粒一公分大小不等的結石。
? ? ? ?“一般來說,人的膽囊在右側,而患者的在左側,因此在腹腔鏡操作中,需要采用反向位操作,鏡面式插管和切開等。而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醫生需要利用逆向思維,將常規的右側解剖要變成左側解剖思維,因而大大增加了難度。”吳新軍主任說。
? ? ? ?手術全程用了3小31分鐘 ,術后患者恢復良好,中秋節前夕患者康復出院。此類手術的成功實施也標志著該院對疑難罕見雜癥的處理能力又有了新的提高。
? ? ? ?近年來,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在肝外膽道結石的微創治療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單純的膽總管結石首選經十二指腸鏡膽總管逆行造影(ERCP)或/及經十二指腸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EST術),年平均實施200例,平均手術時間30分鐘,插管成功率接近97%,嚴重并發癥率僅1%。近年還實現了ERCP日間化,開通了急診ERCP綠色通道,開展了全覆膜金屬支架技術糾正膽總管良性狹窄。此外,該科還開展了十二指腸鏡下治療重癥胰腺炎、化膿性膽管炎、癌性阻塞性黃疸等多種治療項目,成功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同時也極大地減少了手術并發癥與病死率。團隊還針對部分膽囊結石開展了保膽取石術,既能取出結石又保留了膽囊功能,針對部分膽囊結石和息肉開展了二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美容效果顯著,針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患者,采取三鏡聯合(腹腔鏡、膽道鏡和十二指腸鏡)技術來分期實現全程微創治療,基本摒棄了既往創傷巨大的開腹手術。目前,團隊肝外膽道結石的總體微創手術成功率在92%以上,即使是上腹部手術后的患者,也基本可以實現治療的微創化。(劉振 胡秀紅)
編輯:王卉
審核: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