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今年71歲,十年前出現右膝關節疼痛不適,當時疼痛不嚴重,口服消炎止痛藥或休息后緩解,期間疼痛反反復復,逐漸加重,日常活動尚可耐受,長時間活動及上下樓梯疼痛明顯,近來平地及上下樓梯疼痛難忍,自己能看出腿有點不直,X線檢查提示右膝關節退行性變,骨性關節炎,口服藥物已不再有效,嘗試其他方法也效果一般。為求進一步診治,李奶奶慕名來到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一區尋求治療。
李某雖然年過七旬,但是平時也喜歡跳廣場舞,也希望盡快能恢復正常生活。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主任肖勛剛帶領其團隊鄒康、羅煒等專家給李某進行了詳細檢查,考慮如果不做手術,膝關節磨損越來越重,疼痛就進一步加重,而且腿就會越來越不直,所以給出的治療建議是行人工膝關節置換。
對于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醫生而言,置換膝關節已經十分常見,考慮到患者膝關節畸形嚴重,為最大程度降低手術風險,醫院決定進行3D打印技術輔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
李某的主刀醫生羅煒介紹,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手術就像“私人訂制”一般,能夠精確到每個患者膝關節的具體情況,和傳統的手術模式相比,不管是對醫生還是患者而言,因為精準度提高了,手術風險明顯減少,而且手術時間、患者住院的時間都明顯縮短,無形中也給患者節省了不少費用。
5月23日上午,在3D打印導板的輔助下李某的手術成功完成。術后第三天,患者已能下床走動。
“以前做膝關節置換術,需在手術中將骨贅切除,并且要借助器械定位,把股骨脛骨髓腔打開,操作比較繁瑣,而且增加手術時間,對嚴重關節炎的病人還容易出現定位不準確。”肖勛剛介紹,術前對患者的骨骼數據進行收集,利用計算機技術三維重建患者下肢,然后進行3D掃描,將高分子樹脂材料打印成1:1的模型,實現骨骼假體的私人定制,進而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打印出個體化的截骨導板。
“由于省去使用器械進行力線定位這一繁雜的步驟,直接將個體化定作截骨導板應用到患者身上,使關節假體精確安裝,大幅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手術的精確度。”肖勛剛說,手術用時40分鐘,比以往節省了20分鐘。此外,由于3D打印技術輔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在術中分離軟組織少,不開髓腔,出血少、創傷小,降低感染及脂肪栓塞的風險。
“本來最大的顧慮是擔心自己術后忍受不住劇烈的疼痛,而真實的體會是沒有什么痛苦,而且膝關節功能恢復得又快又好。”李某說。日前李某已能獨立步行、上下樓梯,日常生活絕大多數自理,回歸大部分社會活動。
近年來,膝關節破環嚴重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老年患者逐漸增加,疼痛導致他們行走困難,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關節外科在肖勛剛主任的帶領下自2009年起開展膝關節置換手術,從最初一年十幾例到現在一年近兩百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從這里更加舒服地走出去,健康地生活。(通訊員:李文佳)
編輯:王卉
審核: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