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18日,由國家衛健委、中國醫院協會指導,中國醫院協會醫療聯合體工作委員會主辦的2023中國醫院醫聯體大會在上海舉行。針對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大會進行了政策解讀和學術研討,旨在通過不斷提高的醫聯體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以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得好病”。
大會主論壇上,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雷冬竹受邀以“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實踐與探索”為題,分享了醫院以一院多區建設強自身,利用城市醫療集團、緊密型醫聯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四大領域建設強基層,從而有效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擴容和下沉,構建起了以“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一體化、連續性的醫療服務新體系的探索實踐。贏得了來自全國各地上百家頂尖醫院的400多位管理者、醫院專家的高度贊賞和一致肯定。
建設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全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居民健康守門人能力,方便群眾就近就醫,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一醫”)是如何以醫聯體之“通”解基層群眾就醫之“痛”?
強自身
郴州是一座擁有470余人口萬的湘南山城,90年代其醫療衛生資源處于湖南省倒數行列,面臨著醫療資源總量相對充足,但醫療服務質量不高、服務體系碎片化等突出問題。同時存在城鄉醫療資源不均衡、基層能力弱,醫療衛生服務不連續、設置重復、資源浪費等共性問題。因其地處于京廣鐵路線上,交通便利,郴州的大病患者、重病患者、疑難病患者的外出轉診情況非常普遍,轉診率一度高達30%。
“發達的經濟,便捷的佳通,老百姓對醫療需求的期望值進一步增高。” 市一醫院黨委書記雷冬竹直言,這也是直接導致患者外流嚴重的重要原因。
改變發生于2001年。那一年,市一醫作為郴州市唯一的三甲醫院開始實行“一院多區”探索。在對各醫療區功能定位進行科學布局后,市一醫院確定了同質化管理、錯位發展的原則,構建涵蓋從生命孕育期到嬰幼兒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和臨終關懷期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醫療服務體系的發展戰略。
“‘一院多區’管理模式,能夠有效節省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確保醫院集團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提升整體醫療實力。”市一醫院黨委書記雷冬竹介紹說,要為百姓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首先就要練好內功,讓自身強大。
歷經22年,今天的市一醫院通過實行“一二三”管理原則,即:“一個班子”,以醫院黨委班子為核心;“二項原則”,堅持以同質化管理,差異化發展原則;“三個共享”,堅持市場資源、人財物資源、管理資源共享,已正式形成中心醫院、南院、北院、西院、東院和康養中心六院區協同發展的“一體四輪一中心”戰略格局。
其中,中心醫院為主體醫院,定位為綜合型醫院,是區域疑難危重癥救治、人才、技術、培訓、設備中心。專科齊全、實力雄厚,承擔發動機的作用,引領四個分院區發展。其他分院區定位為“大專科、小綜合”的專科醫院,南院為五官專科醫院;北院為兒童專科醫院,掛牌郴州市兒童醫院;東院是腫瘤專科醫院,掛牌郴州市腫瘤醫院、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郴州醫院;西院是康復醫院。郴州市康養中心為老人提供醫療照護、康復養老、健康管理和中醫養生保健等服務。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市一醫院門診人次由155萬增加至257萬,增長40%;出院人次由6.6萬增加至14.3萬,增長54%;住院手術臺次由2.6萬臺次增加至4.7萬臺次,增長45%。綜合實力在全省三級醫院中排在前列,在2018年度全國1289家三級綜合醫院績效考核中,排名139位。醫院集團品牌效應逐漸形成,整體競爭力顯著提升。
強基層
隨著醫改的逐步深入,受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影響,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升進入瓶頸期。
破局利刃指向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建設。這是一個以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為原則,按照網格化,根據不同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級別,然后組建而成的聯合體。聯合體主要是利用三級公立醫院優質資源集中的優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手段,發揮對基層的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醫聯體內統一管理模式,發揮集約優勢,推進區域醫療資源共享,發揮科技引領與支撐作用,推動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
市一醫院雷冬竹說,“作為三甲醫院,我院義不容辭要扛起醫聯體建設的大旗。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那我們就摸著石頭過河,自己走出一條路子。”
不同于其他醫院打造的醫聯體,市一醫院的醫聯體建設從城市醫療集團、緊密型醫聯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四種模式上下功夫,逐步把工作做實做細。
城市醫療集團——在城市內聯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護理院、專業康復機構等,以人才共享、技術支持、檢查互認、處方流動、服務銜接等為紐帶進行合作。
2021年6月25日,市一醫院聯合白鹿洞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民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南塔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拉開了城市醫療集團建設的試點工作。
兩年來,市一醫院成立慢病管理專項工作小組,幫助社區建立慢病(腦卒中、高血壓、糖尿病、中醫康復、腫瘤篩查等)治療規范門診;安排卒中中心、心血管內科、內分泌科安排副高以上職稱醫生定期到社區坐診與培訓指導;采取線上線下方式,做好社區用藥指導及培訓;建立“區域內社區檢驗檢查、上級質量控制、結果互認”共享管理模式,實現常規檢驗檢查資源共享;定期組織影像專家下沉,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閱片能力;做好遠程心電服務,實現醫院遠程心電監測平臺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絡互通,為社區居民提供遠程心電診斷、監測服務。
緊密型醫聯體——通過托管和幫扶縣級醫院,幫助其建立“上聯三甲,下聯鄉村”的縣域醫共體,促進基層醫療能力提升。
2009年,2020年,2022年,市一醫院分別與臨武縣人民醫院、桂東縣人民醫院、汝城縣人民醫院開始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具體來說,市一醫牽頭對托管的縣醫院給予管理支持、技術支持、資金支持,實現了“四流動”即:人員流動、技術流動、信息流動、藥品流動,帶動了服務能力整體提升,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
2019年為醫院幫扶臨武縣人民醫院最后一年,2019年上半年,臨武縣人民醫院門急診接診病人136697人次,出院病人16249人次,手術2857臺次,三類手術220臺次,四類手術41臺次,各項指標在縣級醫院中處于領先。新增臨床路徑病種36個,臨床病種達到100個,增幅56.25%;較同期增幅405.04%,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病例占出院病例百分比為32.64%。
2020年4月,醫院與桂東縣人民醫院正式結成緊密型醫聯體。總結十年幫扶臨武縣人民醫院經驗,從管理提升、專家指導、同質培訓、技術下沉、學科做強五個方面對其進行幫扶。幫扶期間桂東縣人民醫院各項數據符合分級診療要求,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2023年5月為深化合作,兩院再次簽訂了三年合作協議。
2022年,醫院與汝城縣人民醫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于其緊密型醫共體成員單位文明瑤族鄉中心衛生院等鄉鎮衛生院建立了資源共享、技術共享、上下聯動、雙向轉診的機制,為縣域人民群眾就醫提供了有力保障。各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不僅有力推動了當地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
跨區域專科聯盟——以專科協作為紐帶,組建區域間若干特色專科聯盟,形成補位發展模式,重點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醫院24個專科先后與郴州市、永州市部分縣級醫院共計35家醫院對應科室簽訂了專科聯盟協議,并以指導查房、現場手術、學術講座、技術指導等形式進行幫扶。其中,罕見病診斷聯盟為湖南片區聯盟,兒科聯盟、產前篩查聯盟、腦卒中專科聯盟、康復醫學聯盟、航空聯盟都取得了較大的反響和成績。年均指導查房600人次,技術幫扶500余項,講課190場,會診100例,手術120臺次,上轉病人逐年下降,下轉人次逐年升高。
2012年以來,醫院以推動公立醫院改革為契機,探索建立專科聯盟,創新醫聯體建設,初步搭建起分級診療體系,讓更多患者就近就醫、有序就醫。通過定期派駐專家團隊,幫助完善醫療、質控、門診等管理制度,開展學術講座、臨床帶教、指導查房、疑難病會診等,實現專家、管理“雙下沉”,變輸血為造血,有效加強托管醫院專業學科建設,帶動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雙提升”,填補了當地特色專業空白,并輻射周邊地區,將更多患者留在當地。
遠程醫療協作網——通過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醫療、遠程教學、遠程培訓等服務,促進資源縱向流動,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
2020年6月12日,由電信5g網絡技術支持的急救車正式在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投入使用,這是湖南首臺5g版120救護車。該臺5g版120急救車上配備互聯網+遠程心電診斷、遠程心電監護、遠程會診及指揮系統,利用互聯網工具將院內心電診斷專家、影像診斷專家、臨床醫療專家、急救指揮專家賦能于一個小小的120救護車廂內,讓120救護車成為一所移動的綜合急救醫院。病人在120急救車內就能得到全院相關學科專家的“貼身服務”,第一時間得到最佳的院前處置。除此之外,醫院還與臨武縣人民醫院、新田縣人民醫院組建了航空聯盟,“空中120”救援通道的開通,讓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可轉運至市一醫院救治。自2013年以來,醫院與84家基層醫療機構建立,開展心電遠程會診、遠程病理會診。僅2020年就完成心電診斷服務約46萬人次。
見成效
醫聯體建設得好不好,有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就是基層強不強。
讓我們再回到文前郭奶奶看病的桂東縣人民醫院去看看。受益于縣域醫共體建設,今天的桂東縣人民醫院學科快速發展,醫療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神經內科、呼吸內科、泌尿外科、重癥醫學科科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成功建設起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和新生兒救治中心“五大中心”,解決“黃金半小時”救治圈問題。基本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老百姓不出縣就能便捷的獲得城市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有效的減輕了老百姓看病就醫的負擔。
臨武縣人民醫院在市一醫院長達10年的幫扶下,床位數由180張增加到550張,門診人次由96199人次增長到267303人次,增幅177.86%,出院人次由10408人次增長到30388人次,增幅191.96%。10年來,市一醫院共派出1406名專家進行查房教學,指導臨武縣人民醫院開展各項高難手術1269臺,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介入治療、急性st段上抬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療填補了縣內醫療技術多項空白。技術的提升帶動了縣域內就醫率,2019年較2009年縣域內就醫率提高了20個百分點,達到了90%。
“以前做個化驗,總是要在市一醫院花費大半天時間。”白鹿洞街道居民李大姐告訴記者,“現在好了,在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可以分分鐘解決。”依托于城市醫療集團建設,患者可在社區衛生服務進行標本采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標本運送至市一醫院進行檢驗,由醫院出具檢驗檢查報告,檢驗報告互認,拓展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檢驗檢查能力。便利還不僅僅在此,社區還通過延伸的信息系統,使用醫院的電子病歷系統、區域檢驗管理系統、處方流轉平臺、全程健康服務平臺、區域診斷報告平臺等相關功能。社區醫生可通過信息平臺為患者開具檢驗、檢查及藥品。醫院在線審方,各項檢驗、檢查的質量控制實現同質化管理,既方便了老百姓就醫,也保證了醫療品質。
從城市末梢到鄉村田野,從簡單化驗到危急重癥搶救,市一醫院對醫聯體成員單位的幫扶慢慢從“輸血”到“造血”,同質化管理更是實現了雙向轉診的“一升一降”,即:下轉提升,上轉下降,基本做到“大病不出縣,小病在社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親們吃穿不愁后,最關心的就是醫藥問題。要加強鄉村衛生體系建設,保障好廣大農民群眾基本醫療。
牢記殷殷囑托,始終奮斗不止。
醫聯體不僅是醫療聯合體,更是健康聯合體。以居民健康為中心,成為醫養護功能齊備、疾病全程管理、主動有序分級診療的健康聯合體,以適應當前疾病譜變化、老齡化加速的新形勢,從而減少醫療花費,提高健康效果,增強群眾獲得感。市一醫院正錨定新的目標,奮力繪就醫聯體建設的嶄新篇章。(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