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對一個剛生下來的新生兒而言,喝奶是一件與生俱來的簡單事情。然而,我們的小主人公,她的本能無法發揮,并不是不會喝奶,而是不能喝奶。
小寶剛生下來的時候,嘴巴不停的吐泡泡,伴皮膚青紫及插胃管困難,在產院立即予氣管插管轉診入我院。吐泡泡類似于螃蟹吐沫,在食管閉鎖患兒身上最常見。小寶出生當晚入住郴州市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立即完善各項相關檢查提示先天性食管閉鎖并食管氣管瘺,同時確認了瘺口位置。據孩子的主管醫師nicu李芬副主任醫師介紹,先天性食管閉鎖并食管氣管瘺是比較少見的發育畸形,此手術風險非常高,屬于四級疑難大手術。小寶入院后立即啟動了多學科合作,參與救治的有nicu、小兒外科、小兒麻醉科、放射科及超聲科。入院第2天小兒外科李紅衛主任團隊、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朱文軍主任團隊、麻醉科陳錄平主任團隊及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新生兒外科何秋明教授團隊共同探討了整個治療方案;在廣州專家指導下順利完成了胸腔鏡下胸內食管食管吻合術+氣管食管瘺修補術。術后小寶在nicu特醫特護下,身體迅速恢復;于生后20天順利出院,出院時小寶已經能夠自行喝奶了,每次完成60ml奶量,身體其他各項指標均正常。
先天性食管閉鎖是胚胎期食管發育過程中空泡期原腸發育異常所致畸形,常合并食管氣管瘺,是新生兒嚴重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臨床表現為:出生后頻繁的吐泡泡,伴喂奶時出現嗆咳、青紫,醫學上俗稱螃蟹嘴;一般予胃管插入8-10cm時,胃管常因受阻而屢次從口腔折返。確診依靠x線檢查,經導管注入非離子型造影劑0.5-1ml,胸部正側位片能發現食管近段盲端;而通過ct食管三維重建可明確食管氣管瘺位置。其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
小寶出生后,當地新生兒科醫生考慮其食管閉鎖可能性大,第一時間聯系郴州市兒童醫院120,開啟綠色轉診通道。在患兒還未到院時,nicu值班醫師已經備好溫箱、呼吸機、監護儀等;同時聯系小兒外科、放射科及b超室等相關科室醫師嚴陣以待,在患兒入院12小時內完成確診、手術評估、組建手術團隊、術前準備;術前討論、術中患兒病情監測及應急預案。在小兒外科、麻醉科及nicu的共同努力下,無縫銜接,術后患兒安返病房。術后小寶曾出現右肺不張、右側氣胸及左肺不張、左肺實變等,這些情況給呼吸機參數的調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蛋白丟失、液體管理、皮膚水腫又大大考驗了營養管理策略;而各種管路(如氣管導管、靜脈輸液管、有創血壓管、胸腔閉式引流管、導尿管及胃管)護理難度也很大;病情恢復后何時建立喂養、如何增加喂養量也是需要反復斟酌和權衡的問題。盡管如此,小寶在大家的努力下順利渡過各種難關,于術后的第10天開始鼻飼喂養,第15天開始經口喂養,生后20天順利回到媽媽的懷抱。
每一個折翼天使的到來,都需要醫務人員精湛的技術及無限的愛心耐心,才能令其重新插上翅膀,飛向更美好的未來。(李芬 謝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