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之后,你是否也有過“夾”不住尿的尷尬經歷? 自從我國二胎政策開放之后,全國各大醫院的產科病房都是人滿為患,很多家庭都覺得趁這個大好的機會生一個絕對是占了便宜。當然,對于不用去懷孕的丈夫和公公婆婆來講當然不會遭受妊娠期及產后各種身體和精神方面的折磨與催殘。不過,對于孕婦來說可就沒有那么舒坦了,近期我院盆底防治中心遇到較多生完二胎的產婦產后復查時存在“夾”不住尿的困擾,雖然不是什么要命的事兒,但還是影響生活質量,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有關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那些事兒。 生完孩子后,“夾不住”尿是什么鬼? 女同胞們生完孩子后,不能約束小便,“夾”不住尿,當腹壓增高時(如噴嚏、咳嗽、大笑或運動等)出現不自主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稱為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我國每三個成年女性當中就有一個尿失禁患者。妊娠和分娩損傷是引起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的最主要原因。 你是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高危人群么? 分娩次數過多會誘發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的風險,當然,生二胎不是發生產后尿失禁的唯一誘因,那么除了多次分娩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導致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危險大大增加,一起來看看! 1、分娩方式 有研究表明,經陰道分娩者產后發生率顯著高于擇期剖宮產者,當然梗阻性難產患者試產后中轉為剖宮產者產后發病風險更高。經陰分娩者行產鉗助娩者發病風險亦增高。剖宮產時進行的手術操作,可能會造成結締組織、筋膜、肌肉和韌帶等盆底支持結構異常,神經組織損傷,血管營養障礙等,從而影響盆底功能,導致尿失禁的發生。但與經陰道分娩者相比,剖宮產產后盆底肌的收縮力量不受影響,會陰體和膀胱頸位置改變較經陰道分娩者輕,盆底神經損傷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咳嗽時的腹壓傳遞無明顯改變。盡管剖宮產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發病率較經陰分娩低,但卻不能完全預防其發生——手術對盆底肌肉-筋膜組織也是有損傷的。 2、胎兒頭圍過大 3、孕前體重指數 4、高齡 5、便秘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治療策略 1、生活方式的干預 2、盆底肌鍛煉 3、生物反饋治療 4、電刺激 5、手術治療 不管怎么說,妊娠和分娩均是導致產后尿失禁的危險因素,所以,對于打算要生二胎的女性同胞們一定要慎重考慮產后可能發生尿失禁的風險,控制好體重,看好年齡。如果很不幸中槍也不要覺得難以啟齒,要及時到盆底防治中心就診,不要讓尿“囧”影響了你對生活的享受。 (摘至 醫學界婦產科頻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