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從小到大一起成長的先心病就這樣擺脫了它的控制,沒想到做了心臟手術,下周就可以回到學校上課了!”術后第二天,躺在病床上的小靜(化名)笑容燦爛地說。一身青春洋溢,披著長發,聽著耳機,絲毫看不出就在昨天她經歷了一場與生死攸關的謂之“心尖上的舞蹈”的先心病高風險手術。
小靜今年13歲,出生時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狹窄。她從小體弱多病,因為先心病從懂事開始就被告知不能像別的小朋友一樣跑跑跳跳開心地玩,上學后更是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校運會永遠是拉拉隊和觀眾席的對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小靜自己也越發感到活動起來力不從心,稍稍動一下就會覺得氣喘吁吁,爬樓最多不過4層就要被迫停下來休息。父母對小靜的疾病牽腸掛肚,到處尋醫問藥,經過多方咨詢,最終選擇了值得信賴的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兒童醫院)小兒心胸外科就診。
該院小兒心胸外科針對先心病患兒這個特殊的病人族群,成立了小兒先心病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組,簡稱小兒先心病MDT小組。應用MDT模式對小兒先心病患者提供個體化、高質量的診治建議和最佳的治療計劃。小靜因肺動脈瓣二葉畸形,瓣緣粘連較嚴重,開放時呈圓頂帳篷狀,壓差89mmHg(毫米汞柱)。先心病鑲嵌治療MDT小組經過術前縝密的研究、討論和預演,決定給小靜實施食道超聲介入引導下經皮股靜脈穿刺肺動脈瓣球囊擴張術。由小兒心胸外科朱云主任、孫國文醫生、B超室祝偉宏主任組成的手術實施組,經過半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成功完成了7次擴張動作,瓣膜跨瓣壓差恢復正常。術后僅在患者右腿根部留下一針眼大小的傷口,患兒術后僅4天痊愈出院。該手術的成功實施,標志著在復雜先心病的治療領域里,患者又多了一種新的手術選擇,也標志著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兒童醫院)在先心病微創治療及多學科聯合診治方面,朝著精準化醫療模式上邁入了一個新階段。真可謂:心尖上的舞蹈,舞出了新的舞姿!
據小兒心胸外科朱云主任介紹,傳統的先心病微創治療是在DSA下經皮穿刺外周血管進行的,有射線損傷和造影劑過敏等風險。但心胸外科醫生進行了改進,采取胸骨下端小切口食道超聲下微創治療,它縮短了介入路徑,避開了射線損害,適用范圍更加廣泛。但仍需切胸骨、剪開心包,有胸骨變形、心包粘連的風險。而本次采用最新術式,避開了傳統手術的弊端,將微創發揮到了最大限度,患者只有一個針眼傷口,術后恢復很快,還可以多次操作。B超室祝偉宏主任說該手術的最大優點是超聲可以在術中實時觀察球囊的細微變化,為球囊最佳直徑的選擇、療效的即時評估、手術方案的調整都具有極大的價值。
MDT模式給患者更專業化、規范化診療
MDT即多學科診療模式,源于上世紀90年代美國,是指由多個科室專家組成工作組,針對某一疾病,通過定期會議形式,提出適合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繼而由相關學科單獨或多學科聯合執行該治療方案。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兒童醫院)接診的每一個先心病患兒均會采用MDT模式,由醫務科牽頭以小兒心胸外科為中心,集結相關各科室的專家進行周密、細致的術前討論,由各專家分別發言評估手術的風險、應急預案等,做到MDT術前討論完成率100%。
雷冬竹院長信心滿懷地說:“MDT模式增加了醫生的信心,極大的降低了風險,為實現患者安全起著重大的意義。”不僅如此,每一例入院時的患兒家屬可以得到醫生對疾病的健康宣教和答疑。小兒心胸外科除了借助兒童醫院的微信平臺為大家提供咨詢和幫助服務,還成立了自己的微信醫患溝通群,邀請門診及出入院的患者家屬納入群內,方便大家預約、隨訪和追蹤。從今年開始,小兒心胸外科將持續在每年“六一兒童節”的先心病患兒進行術后的免費復查和體檢。
心臟手術是高風險手術,醫院從頂層設計到科室執行都有著嚴格的管控。作為三級甲等醫院,該院已經成熟開展體外循環下先心病修補術、先心病鑲嵌等高精尖手術,從2014年小兒心胸外科開科至今,已經完成先心病手術共計153臺,其中127臺微創先心病鑲嵌手術,20臺體外循環下先心病修補術,6臺食道超聲引導下經皮房間隔缺損修補術。
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兒童醫院)小兒心胸外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微創技術為廣大心臟病患兒帶來了福音,這些閃爍著人性化關懷的心臟外科微創技術日益成熟,已經成為患兒心中最熱切的期盼。
湖南省首例食道超聲介入引導下經皮肺動脈狹窄球囊擴張術手術中
?